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九十年代惬意人生第14节(1 / 2)





  许秋实还想在妻子儿女面前维护下老屋那边亲爹娘的形象,再说也不想妻子又生气,一句话不提那边的事,反而和妻子讨论起最近热播的电视剧《上海滩》的故事情节来。

  许青青则静下心来在屋里奋笔疾书到十二点才睡,新小说的进度不能落下,最近要帮着外公开店白天事多,她都是趁着晚上赶稿。码字的时间辛苦而寂寞,但想到能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赚钱改变家人的生活,许青青又是幸福的。

  第二天是周日,上午九点半许秋实和儿子许青松把卤味店的招牌挂上,又买了一封鞭炮放了,算是张记老卤店的开业仪式。

  今天第一锅卤味热腾腾的在店门口的炉子上翻滚,一条街都能闻到卤肉的香味。

  外公亲自捞出两只鸭子,几大快猪头肉,又捞出腐竹,豆腐丝和海带,土豆片,分门别类的用大钵头装好,从另外一口锅里捞出肥肠,猪肝和猪肚,天热卤菜的份量都做的不多。这些卤菜其实大清早外公和舅舅们就弄好了,现在不过是回回锅,增加卖相。

  这时段正是县城的人们吃早饭或买菜的时间,新开的店面三天香,何况昨天大半条街的人们都闻到了这边卤肉的香气,早就把有些老饕们的馋虫勾起。住在县城里的人大多数都是端着铁饭碗的双职工,吃饭穿衣上不差钱,周末改善改善生活是经常的。

  何况这家卤味店门口还在门口贴了张红纸,上面许秋实用正楷方方正正的写着,“新店开张,八折优惠”。这个主意是许青青出的,她想起前世超市货药店搞活动,前十名进店领个鸡蛋都会有老公公老婆婆拍长队去领,外公的店子头三天弄个八折优惠,来买的人肯定也多,这些优惠就当广告费好了,主要是让大家知道张记卤味的味道非常好,一吃忘不了。

  今天是外公家的大日子,张淑兰一家肯定得来帮忙,两个舅舅第一回 弄这么大场合的生意,忐忑不安的在店里面擦洗已经闪亮的洗菜盆,就连许秋实和张淑兰都在操心没人来买东西该怎么办?

  最淡定的人反而是青青的外公张正和,他嫌弃的看了两个儿子一眼,训道,“急什么,做生意主要就是要靠回头客,一天半天的能看出个什么,你们以为能一锄头挖出个金猫儿来?要是真这么容易,乡里还有种地的人,不都出来做生意了!”

  “知道了,爹。”两个舅舅恭恭敬敬的回话,看他们的样子,倒是安心不少。

  “青青,看到没,外公骂舅舅几句他们就不慌了。”张正和小声和坐在店里的外孙女说悄悄话。

  可惜悄悄话被闺女听得一清二楚,“爹,您老真是---”张淑兰忍不住念叨起老爹来。

  “好了,你和秋实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,让两个孩子在这里陪我就行了!”张正和想把女儿女婿撵走,他们坐在这里真是压力山大。

  “师傅,这卤鸭怎么卖的啊?可以买半只吗?”一个中年妇女做了第一个光临的顾客。

  “一块五一斤,今天优惠的话就是一块二一斤。”外公笑呵呵的站起来在旁边的水龙头边洗干净手走过去,用铁夹子夹起一只卤鸭放在砧板上,问道,“买半只的话一边有鸭头一边没有,你要哪一边?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外公把客人要的鸭子称好剁好在锅里重热了一遍后,用铁瓢舀了大半瓢卤汁,放进装卤鸭的口袋里,“多点汁味道浓!”

  中年妇女看着那油汪汪的卤汁,不仅没嫌弃反而笑着说,“谢谢师傅了!”

  外公还用小口袋把几样素菜一样夹了两片,浇上卤汁,和卤鸭一起递给她,“你是小店开张第一个顾客,这个素卤送拿回去尝尝,味道好的话下回再来!”

  顾客满意的付了钱后,还和外公说了一声生意兴隆发大财后,才提着卤鸭和素菜离开了卤味店。

  两个舅舅和许青青一家全程见证了张记老卤店的第一单生意,等客人走后,许青青竖起大拇指给外公点了个赞,外公得意的开始和两个儿子传授生意经。

  顺利开张后,光临卤味店的人开始多了起来,刚过中午十二点,外公和舅舅们准备的卤菜就全部卖光了。有后来没买到的卤味的顾客抱怨,外公好脾气的解释天热卤得不多怕不经放,张记老卤保证只卖当天卤的新鲜货,明天早点来,依然是八折优惠。谈笑间安抚了客人又给自家店做了广告,大家对外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  妈妈帮外公点了钱算了开支后,不算人工的话卤味店今天赚了二十八块六毛钱,外婆和两个舅舅都是一脸惊喜,心中的石头总算放下了一大半。

  “一天得除个五块房租,不能占青青的便宜。”外公放下烟斗后对两个儿子说。

  “是,青青的房租不能少。”两个舅舅齐齐点头,当舅舅的可不能让外甥吃亏。

  许青青从头就没想过要收外公的房租,只是想外公和舅舅们的日子过得好些,才想出这个主意,刚想开口拒绝,却被妈妈用眼神制止,“爹,二弟三弟,一天五块太多了,这附近的门面租金都在一百二十左右,你们每个月就给青青一百块房租得了,剩下的那些零头就当青青孝顺外公的,您老也不能伤了青青的一片孝心。”

  外公敲敲烟斗,沉思片刻,“好,我和你外婆也搭着青青享享福。”

  晚上张淑兰和女儿说,“知道为什么要收外公和舅舅的房租吗?”

  “堵住阿公阿婆的嘴。”许青青在再妈妈说房租的时候就想到了,外公一家都是要脸面的人,不可能让阿公阿婆抓着这个把柄。如果阿婆知道外公不给房租,上不上门闹时一回事,背后肯定说的很难听。

  “对,是这样,你阿婆那人最斤斤计较,估计准备拿这事做文章。”张淑兰准备开始慢慢的教导女儿这些人情世故,免得结婚了什么都不懂,不会为人处世,得罪亲朋好。

  “外公和舅舅既然出来做生意,连房租钱都赚不到还做什么?就是亲戚,也不能让他们有依赖的思想,你能管他们一辈子吗?如果你哥哥要你的门面开粉馆,也要照这样交房租。”

  “嗯,妈,我晓得了!”许青青点点头,心里大汗,亏她还多活了一辈子,还没有外公和老妈看得剔透!

  张记老卤就这么开起来了,生意一直不温不火,两个舅舅回去依旧干农活,赶场的时候进城来送些地里的小菜或者粮食,在生意还没做起来之前,外公不允许家里的田地荒废。

  “青青啊,人事局的杨哥打电话来问你,说现在有两个单位比较适合你,一个是县图书馆,一个是县二中,问你愿意去哪里?”老爸下班后带了个消息给许青青。

  “我还是喜欢去学校,主要是学校有两个假期。”图书馆其实也不错,但是学校更适合许青青,寒暑假有时间可以到处走走,弥补她上辈子几乎没出过远门的遗憾。

  “那你明天就拿着档案去人事局找杨哥办手续,工作安排好了我和你妈就放心了!”许青松嘱咐许青青快去办手续,女儿说起做生意一套套的,生怕她不愿意上班。

  许青青第二天去人事局找杨哥,在他的帮助下到编办把编制手续办妥,人事局开的单子是九月一日前报到,许青青暗自决定八月二十五日再去二中。从人事局出来,许青青跑到邮电局找到杨哥的朋友,交了三千六百块钱,准备在家里装个电话。现在电信和邮政还没有分家,装电话还是归邮电局管。

  交完钱,许青青一阵肉疼,想起以前手机普及后,家里都不用座机,装座机还倒送电话机。现在呢,不仅要交三千四百块初装费,两百块话机费,还得找熟人开后门才轮得上。前段时间许青青为啥不装电话啊,就是拿着猪头找不到庙门,正经排队起码要排到年底。

  回到家,许青青老实和父母亲坦白自己不仅装了电话,还定了一台18寸的彩色电视机,一共花了五六千。把张淑兰心疼得直想打人,许青青躲在爸爸背后撒娇,在老爸的“卫护”下,她成功的过了关。

  放下心中的包袱,许青青轻松多了,过几天家电都要到货了,邮电局的师傅们可能过两天就要来装电话,她不老实交待不行啊!

  女儿工作安排好后,许秋实和张淑兰放下了心中的大石,儿女都有了铁饭碗,以后能养活自己了,当父母的由衷高兴。虽然女儿靠写书挣了他们好几年的工资,但他们总认为不如铁饭碗稳定,这是如今大多数父母的想法。

  大哥的对象吴小燕到许家来做了一次客,按照惠城县的老规矩,儿子带对象第一次回家,父母应该给红包,张淑兰给吴小燕一个两百块钱的红包,还说过段时间去吴家拜访。一对准新人知道是张淑兰是去谈婚事,吴小燕羞得抬不起头,许青松则喜不自胜。

  至于开粉店的事情,吴小燕已经想清楚,她不顾家里人的反对,准备开学就辞职。许青松没做过生意,心中七上八下,不知道该怎么办?后来看到这段时间外公卤味店生意稳定,每天二三十块是赚得到的,许青松心里有了底,就支持吴小燕辞职。要知道现在可是淡季,外公的卤味店做的卤味量小,基本到下午就卖空了,一天赚二十,一个月能挣六百块,比上班强了许多。

  附近的人们还没怎么注意,七月底,老刘家的粉店又重新开业了,不过老板换了人,换成了许家的准媳妇吴小燕。为了让吴小燕的粉店能快点开业,张淑兰火速到吴家商量了婚事,订婚就免了,国庆直接给两个孩子办酒。许家送了八百块钱彩礼,老许家也没挑礼。

  粉店开业后,张淑兰炒的肉沫臊子粉果然大受欢迎。她家的肉沫臊子都是用好的前腿和五花肉剁碎炒的,还专门买猪板油熬制猪油,这臊子肉多油多香料足,只开业几天就有了回头客。许青青得意的和妈妈说,“我早说过,你炒的肉沫臊子大家绝对都爱吃,现在信了吧?”

  “你这丫头长了个五香口,专吃好的,遗传你外公。”张淑兰忍不住打趣女儿。

  许秋实觉得自家女儿什么都好,自然是把女儿一阵好夸。

  电话许青青让邮电局的师傅装在自家买的房子里,免得搬家了又要找人移机。